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由上年同期的大幅增长转为下降,是继2009年后首次出现负增长。不过,在进出口增速放缓的同时,贸易结构改善步伐并未停滞。上半年,一般贸易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5%,比上年同期提升将近3个百分点左右,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远高于加工贸易同期水平。这表明我国企业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一般贸易比重的提升也有利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国内就业发展。
上半年,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连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出口总体增速。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占比也在稳步提升。另外,由于全球需求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这为我国提供了较好的石油、铁矿石、粮食等战略资源型产品进口的契机。当前,我国进口价格指数低于同期出口价格指数,表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
下半年,全球经济在发达国家向好的带动下,有望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好转,世界贸易与投资回升。世界经济温和增长将带动国际贸易与投资提速。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全球贸易增长4.7%,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增长。但地缘政治风险正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并干扰区域贸易投资形势,阻碍国际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引起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基于多种因素,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将增长7.5%左右,进口将增长5.5%左右。
世界经济向好迹象增多,但总体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国内市场需求放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上半年,对外贸易增长出现下滑,全国进出口总值下降0.9%(以人民币计价,下同),其中出口下降1.2%,进口下降0.6%,外贸顺差6306.1亿元,收窄6.5%。外贸总体形势不甚乐观,但贸易结构有所改善。展望下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特征依然突出,进出口将维持中低速增长态势,建议加强对外贸的扶持力度,通过培育新型竞争力促进出口发展。
一、上半年对外贸易增速放缓结构改善
在上年同期贸易虚增基数庞大等因素影响下,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速大幅放缓,但结构调整与改善步伐并未因此停滞。
1.增速逐步企稳,结构继续改善
(1)二季度进出口增速回稳
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由上年同期的大幅增长转为下降,是继2009年后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方面受同期基数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与发展阶段有关。从外贸统计数据看(不考虑汇率波动因素即以美元计价),1-4月我国出口增速下降2.3%,同比回落19.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4%,同比回落9.3个百分点,如果剔除去年1-4月份大量套利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我国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在7%左右,5、6月份我国出口增速恢复至7%,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基本吻合。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下降-1%,二季度由负转正,增长3.3%。尤其是出口增长,逐步摆脱同期基数影响,从名义增速到工业出口交货值指标均呈现回稳态势。
(2)一般贸易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逐步被一般贸易所取代,这其中既存在劳动力、资源环境、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积极主动调整贸易结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结果。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1%,其中出口增长6.2%,进口增长4%,远高于加工贸易同期水平。
一般贸易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5%,比上年同期提升将近3个百分点左右,表明我国企业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一般贸易比重的提升也有利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国内就业发展。
(3)西部地区外贸增长速度领先全国
伴随产业转移与“后发”效应,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连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中、西部地区中重庆、四川、江西、广西和湖南等省市出口增速分别为27.1%、9.4%、8%、42%和24.4%,明显高于全国出口总体增速。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占比继续稳步提升。
(4)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增加
全球需求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为我国提供了较好的石油、铁矿石、粮食等战略资源型产品进口的契机。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资源能源产品进口量增加,价格明显下降。当前,我国进口价格指数低于同期出口价格指数,表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上半年,铁矿石、原油、大豆等产品进口量分别增长19.1%、10.2%和24.4%,但进口价格分别下降13.4%、2.1%和4.3%。
(5)服务贸易增势明显
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3%。其中,进、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出口增长18.2%,进口增长13.6%。服务进出口增速高于货物贸易增速14.1个百分点,占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额之和)的比重为12.3%,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同时以金融服务、电影音像、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务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2.新情况与新问题有所显现
(1)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受到冲击
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与机械电子等附加值较高的出口产品增速下滑程度较深。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下降3.6%,占我国外贸出口总值比重下降至56.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9.6%,低于出口平均增速10几个点左右,这一情况历年来较少出现。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快于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上半年,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1.3%,增速实现正增长,占比提升至20.4%。
(2)民营企业出口增速下滑幅度较大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政策扶持、外贸转型、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下,进出口增长速度逐步提高,并成为我国外贸领域的重要动力。但是今年以来,民营企业进出口下降1.2%,低于出口整体增速3.5个百分点,也低于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这表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活跃程度在下降,对外贸易领域的自主增长动能在减弱。这一趋势不仅不利于我国出口的恢复,同时不利于我国外贸领域技术创新、生产管理能力的提高。
(3)外商直接投资步伐放缓
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2%,主要发达国家对我国投资增速呈现下滑势头。一方面,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页岩气革命、美元升值等助力因素,逐步实现国内制造业重建,吸引国际投资重返美国等发达市场;另一方面,部分新兴经济体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土地、资金成本以及大量优惠政策吸引国际直接投资。上半年,美国对华投资下降4.6%,欧盟下降11.2%,日本下降48.8%,东盟下降19.2%。此外,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大幅下降16.5%。
二、下半年进出口形势有望进一步好转
1.国际环境
(1)发达经济体复苏动力增强
当前,全球经济在发达国家向好的带动下,有望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好转,世界贸易与投资回升。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消费者、投资者信心日渐恢复,能源独立战略成效显现,再工业化取得一定进展,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制造业PMI等先行指标持续改善,失业率逐步回落,支柱国家德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世界经济温和增长将带动国际贸易与投资提速。世界贸易组织预计全球贸易增长4.7%,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增长。
(2)新兴经济体增长受到制约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首先,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面临艰巨的结构调整压力;其次,发达国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外逃、本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等风险较大;再次,新兴经济体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缩小,高额债务与通货膨胀限制财政与货币政策操作空间。IMF春季报告预测,2014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4.9%,较上次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最新公布的报告再次将新兴经济体增速下调0.3个百分点至4.6%。
(3)全球价值链整合趋势增强
在全球经济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当前国际贸易发展已经从产业链整合延伸至价值链整合,而且伴随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过程,这一趋势愈发明显。生产在全球的分布已经由原来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布演变为产业内的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产品设计、原材料提供、中间产品生产与组装、成品销售、回收等所有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被纳入以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为主导的价值链贸易,逐步成为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大国。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使技术进步与创新更加集中在这些国家手中,部分关键技术与零部件制造回流加速。中国尽管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大部分产品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往往只是按照其他国家的设计生产,这一方面抑制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阻碍国内产业升级和自主品牌的形成。而伴随着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环境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出口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优势逐步削弱,对产品出口形成制约。
(4)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呈现分化
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美联储近期宣布持续缩减月度购债规模,自7月起每月资产购买总规模从450亿美元降至350亿美元,预计四季度结束QE,但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将阶段性维持宽松货币趋向;由于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IMF建议欧盟适当考虑放松货币,欧盟6月再度宣布降息,并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安倍经济政策”导向不变,货币贬值与低利率等宽松货币政策仍将继续;新兴市场国家为支持经济增长,抵制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影响,普遍被动放松本国银根。
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增长走势有利于我国外部需求企稳,并为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环境。但是全球经济复苏程度有限,地缘政治风险增强,国际市场争夺激烈、大国政治关系微妙等因素将给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带来变数。
2.国内环境
(1)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今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在近期“定向调控”微刺激政策逐步见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有利条件支持下,我国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
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系统也显示,包括广义货币、财政支出、固定资产计划投资额、汽车产量、粗钢产量、产成品库存、美国先行指数在内我国综合先行指数的峰值出现在2013年3月,其后十余个月内呈小幅震荡、缓慢走低的态势,近两个月以来,先行指数初步止跌企稳。先行指数一般领先工业等指标约6个月,我国综合先行指数小幅波动、趋势向稳走势显示下半年我国经济仍会延续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14年下半年经济增长7.4%左右,全年也在7.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在2.5%左右,可以实现全年预期调控目标。
(2)人民币汇率升值滞后影响显现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贬。美国退出量宽政策引发国际资本流向美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汇率双向波动可能性加大。年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出现1%左右的贬值。但是由于前几年人民币长期呈现单边升值态势,2012-201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2.5%,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本币大幅贬值而言,人民币汇率存在超调现象,根据国际经验,汇率对出口的滞后影响将在今明两年集中显现。
(3)外贸领域定向调控政策逐步显效
今年以来,国务院提出开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局面,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扩展内陆沿边开放,鼓励短缺产品进口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抓紧推进“一带一路”、孟中印缅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等工作任务。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随后商务部、海关总署、央行等部门相继出台了配套措施,广东、江苏等外贸大省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外贸领域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将增强外贸企业信心、激发外贸领域创新活力,有利于促进进出口稳步回升。
(4)贸易领域先行指数普遍向好
国际贸易先行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航运指数自上年四季度以来呈现震荡回升,表明国际贸易形势将略有改善;摩根大通数据显示,二季度全球全行业PMI产出指数平均值为54.1%,这是自2011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二季度平均达到42.1%,较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显示未来一段时期出口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将增长7.5%左右,进口将增长5.5%左右。
三、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
1.以改革为主线加强外贸领域政策扶持力度
年初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若干积极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未来一段时间加快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是进一步降低或减免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部分消费品的进口税费;二是研究并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将转变政府职能与推进贸易便利化相结合,推动有关部门尽快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加快对外贸易领域相关金融、信贷等方面改革,对于出口信贷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领域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增强行业竞争程度,降低融资成本。
2.以创新为核心提高出口产品竞争优势
在全球价值链整合的背景下,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势在必行。
一是充分认识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已经达到世界较高水平,继续实施技术模仿策略空间较小,下一步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全面积极培育“技术、质量、品牌”相融合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加大自主品牌推广,增强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二是掌握全球价值链竞争模式,针对我国主要出口产业价值链特征和情况,建立政府层面信息、咨询平台,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作用,帮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我国出口产品位势;三是加大力度降低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能源成本、制度成本决定未来制造业世界分工格局,我国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等要素成本呈刚性上升,未来降低成本只能在降低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方面,而提高出口竞争力不能只依靠降低绝对成本,主要应依靠提升出口产品结构降低相对成本,这是持续保持出口竞争力的根本。
四、以区域为依托加强国际贸易领域合作
一是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落实,增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大力支持高铁、特高压电网、轨道交通设备、核电、通信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二是积极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完善服务贸易标准,培育通信、金融、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贸易业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发展;三是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进中韩自贸区谈判,推动(APEC)亚太经合组织内部自贸区建设。亚洲作为中国出口重要区域,必须加强区域内贸易一体化建设,率先推动中韩自贸区谈判,发挥对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辐射作用。尽管加入国际性贸易组织,由于各国比较优势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将固化本国产业结构,但是为维持国际市场占有率,仍应紧密跟踪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与TIPP(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谈判进展与动向,考虑在适当的时机争取参加TPP与TIPP协议谈判。此外,APEC成员国经济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可小窥,我国应采取积极主动态度,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四是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承揽成套工程,带动投资设备、工程机械、配套产品、相关消费品等出口,充分挖掘出口新增长点。
关键词: 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