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重镇成都正低调务实地推动“西部准自贸区”建设。
成都海关现场业务处处长孙启樑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上海自贸区获批一周年之内,中央不太可能再批准成立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因此包括成都在内的其他地方也只能复制借鉴一些明显没有风险的经验。
据悉,成都推进准自贸区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海自贸区的8项海关创新监管制度在成都海关“先行先试”;二是由四川省政府统筹安排,颁布《成都市部分区域学习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方案》(以下称《方案》),主要目标在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当地学者认为,成都海关和成都政府层面通过学习上海自贸区的相关经验,可以进一步开拓成都对外开放市场,为自贸区的申报增加筹码。
推进8项海关创新监管
根据四川省规划,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成为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的实施区域,总面积8.77平方公里,该省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将适时纳入实施范围。
而上海自贸区上半年推出的14项监管服务制度,已有8项被成都海关先行先试,主要从“功能拓展”和“手续简化”两大方面提升了海关监管服务职能。
8项内容包括区内自行运输制度,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制度,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境内外维修制度,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制度,简化通关作业随附单证,集中汇总纳税制度,智能化卡口验放管理制度。
但成都海关先行先试移植上海自贸区海关创新监管制度,并不是同质化的照搬照抄,而是以企业和地方需求为导向,体现了“成都特色”。
成都海关方面介绍,如“区内自行运输制度”,上海自贸区允许企业在区内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自行运输,而成都海关开展的保税货物区间结转制度,将自行运输的范围跨度从园区内延伸到跨省范围。
据试点企业英特尔公司测算,在“区内自行运输制度”每月可节约费用超过10万元,整体通关时间减少6个小时,两地间运输时间由原来的2~3天缩短至1天,如果该模式扩大至其在华所有企业,每年将节约运营成本2000万元。
目前,这一国内首创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货物“区间结转”制度,已经成为海关总署在全国推进的“成都经验”。孙启樑称,成都海关已向海关总署正式上报,希望在成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全部复制上海自贸区的14项创新监管制度。
“西部自贸区”计划
事实上,“西部自贸区”这一概念最早由成都市高新区于2013年提出。成都当时的计划是以高新区为主体申报自贸区。但自贸区在当时亦获得国内其他城市极大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1个省提出了自贸区申报计划。
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四川省政府开始出面进行统筹安排,希望做出成都的特色。今年8月初,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方案》,方案提出,成都市部分区域要结合实际从4个方面进行借鉴学习:建设开放透明的投资管理制度、推进更加便利的贸易监管制度、推进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创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并力争在1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而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成都市层面的贯彻落实方案草案已经拿出来了,提出了56条措施,高新区、双流县两个承载地的实施方案有待尽快制定,争取在一年之内逐步实施。成都拟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开展一报一关的通关模式改革,加快电子口岸的建设,实现通关一体化,实施海关和检验检疫的一次申报、一次检验、一次放行的特点。
尽管短期内成都海关和四川省层面的上述探索不会直接推动成都获批自贸区,但当地学者认为,成都海关的上述探索,可进一步增加成都申报自贸区的机会。
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骆玲认为,西部地区设自贸区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包括有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出口加工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且本地区拥有国家开放战略地位。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新前亦表示,一个地区能否获批自贸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于本地区外资投资的占比,如今年上半年成都综保区的进出口贸易额位居中西部第一,体现出了成都在外贸投资方面的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