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明亮 孔绍奇
“今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闹得厉害,但我们的产品出口量两年来一直在增长,我打算再新增六条生产线!”广东南海穗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少强爽朗地笑着说,这位以产品出口非洲为主的食品企业老总何来这样的底气?答案早已刻在了他的心里——出口深加工食品分类管理。正是这项检验监管模式改革,让穗发这样的出口食品企业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出口企业苦恼多
南海区地处珠三角腹地,食品出口是其传统产业,每年出口金额达9000多万美元,出口涵盖糖果、饮料、速冻点心、肉制品、酒类等上百个品种,遍及世界五大洲。但两年前,食品出口企业的老总们过得并不轻松。
“企业成本越来越高,客户要货又要得紧,要是出货错过了船期,几票空运下来整年就白干了。”想起以前被客户追货的情况,林总大吐苦水。
在广东南海检验检疫局没有实施出口食品分类管理之前,通关提速一直是企业期盼的事情。由于对出口食品实施批批检验,每批货物都要等检验合格后才能放行。“检验10个工作日,出证又要1到2个工作日,前前后后近20天,真是耗不起,客户等久了就不会给你再下单”,林总掰着手指算道。
与此同时,以往检验监管模式不考虑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出口国家、产品类别等差异化因素,不管是管理先进利税过亿的大企业,还是“短、平、快”的小微企业,不管是出口至日本还是非洲,所有企业“一律平等”、“一刀切”,造成了“平均用力,先进费力,后进乏力”的弊端,企业享受不到差别化的待遇,对提升质量管理动力不足。
好消息传遍企业
2012年,《广东检验检疫局出口深加工食品分类管理工作规范》出台,南海局在广东检验检疫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迅速开展分类管理工作。分类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南海局推进出口食品分类管理的消息很快传到大大小小的企业。
“经过我们宣传后,每个企业都很欢迎,很多都想把类别提高!”南海局食品科科长周鹞回忆道。
南海局按照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生产设施设备运行状况和企业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结合以往数年对企业的监管情况及企业诚信记录,完成对27家企业的分类。同时,南海局对各类出口食品,按照其产品生产、保存条件,产品成分特点、输往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要求、消费人群等,分别开展风险评估,完成对产品的风险分类。
由此,以企业类别确定监管频率,以企业类别结合产品风险确定抽检率的出口监管模式正式确立,基于风险分析的抽批检验逐步放开,以往对所有出口食品的批批检验终于落下帷幕。
“从批批检验到抽检,企业的反响很好”,周鹞科长说道,“而且这种差别化待遇、动态化调整,鼓励了生产企业诚实守信,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安全卫生状况。”
为企业精打细算
南海加藤利食品有限公司是南海局管辖的一类企业,2013年出口额近1100万美元,是一家产品出口日本、香港速冻食品的大型企业。说起分类管理,李新顺副总经理滔滔不绝。
“通关的确快了很多。”李新顺副总经理说道,按照以往批批抽检的做法,企业从报检、抽检到检测完成出具通关单,整个流程平均10个工作日。更有甚者,如果通关单比船期晚出一天,企业只能等待下一个船期,又得多等10天到15天时间。分类后,没有抽中的检验产品直接放行,通关提速直接带来的是仓储成本的下降。与此同时,资金周转明显加快是实施分类管理后带来的又一好处。据企业反映,以往从购买原材料生产到交货收款一般需要一个月时间,而现在实行分类管理后,收款时间平均缩短15天,每年节省的资金周转成本相当可观。
而作为二类企业的穗发显然还有其他的考量,“谈判更有优势了。”林总说,“在生产、采购全球化的今天,交货周期缩短成了这家企业获得更多订单的重要筹码。东家不买买西家,谁交货快客户就买谁的,我能满足客户的货期,这是分类管理给我们派发的大筹码”。
好政策不断推出
分类管理实施以来,南海区食品出口行业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品质量稳定,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而作为分类管理政策的实施者,南海局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出口食品检验监管有效性和通关便利化,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不停步,探索不止步,惠企不歇步,在广东局建立‘三种模式’,构建‘三个体系’为核心的检验检疫业务综合改革框架下,我们还将推出更便利、更实效的好政策。”南海局局长张友透露。
据介绍,南海局在分类管理实施两年来的经验基础上,将结合企业分类、产品风险和贸易国家地区分类,对出口食品实施检验放行、监管放行和快速核放三类抽检机制和放行模式,这将进一步节省企业通关时间,为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及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