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苏伊士运河一船搁浅,缘何导致全球供应链“血栓”?背后存在哪些深层原因?如何规避和缓解风险?运河堵塞事件引发各界反思。
四大要道存隐患
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使货船可免绕行好望角,节约近9000公里的海上行程。不过这一运河航道相对较窄,给巨型货轮通行带来挑战。近年来,苏伊士运河发生过多次船只堵塞航道的情况。2004年,运河曾因油轮搁浅中断通行三天。
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巴拿马运河三条海运咽喉要道同样存在薄弱环节。中东形势不稳经常给多数海湾产油国出口原油必经的霍尔木兹海峡蒙上阴影,威胁油轮正常通行,影响全球原油供应预期。
覆盖全球贸易量40%的马六甲海峡最窄处仅2.8公里,每年都会发生船只碰撞事故。此外,海盗活动也干扰船只正常通行。
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易受极端天气影响,2016年中美洲地区罕见干旱气候就曾迫使运河限流。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货物贸易的80%通过海运实现,特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海运依赖度甚至更高。这些地理位置关键、薄弱环节明显的咽喉要道一旦出现状况,很可能再次出现类似此次货船搁浅导致航道堵塞的“卡脖子”事件。
物流多元呼声起
如何确保物流运输顺畅、降低供应链风险?苏伊士运河堵塞引发各界讨论,物流多元化探索受到关注。
以北极航道为代表的新兴海运线路吸引力有所增加。2020年,途经北极航道货物共有约3300万吨。据估算,相比途经苏伊士运河,北极航道可使亚欧海运贸易路程缩短40%,大大节省成本。尽管有专家质疑天气因素可能影响通行,但作为海运备选方案,北极航道正受到全球物流企业重视。
加强现有海运体系的韧性越发受到重视。贸发会议《2020年海运评述》报告认为,应搭建全球层面的应急协调机制,提升航运风险管理能力和针对连锁冲击的应急准备。
在海运价格暴涨背景下,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路运输线路更显魅力。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疫情期间,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但海运屡屡延期且价格不断上涨,促使不少出口商转向安全、稳定、畅通的中欧班列。(新航运在线)
关键词: